,但这一概念及其指称的影片类型,今天在内地早已深入人心。这一现象非常有意思,源远流长的中国"年文化" ,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多了一个成功的新品种。它的引入、发展和繁荣,深刻而鲜明地折射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 、经济、文化的变迁。
一
香港号称"东方好莱坞",是娱乐电影生产的大本营。贺岁片更是娱乐片中的娱乐片,
Nike Air Pippen,它们专赶在元旦和春节期间上映,基本上是些具有强烈观赏性的喜剧片或动作片,给人们在新年中再增加些红火 的热闹和开心(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在此期间上映的影片都可以称为贺岁片,有的只不过是赶在新年档期上映 的其他类型片)。这里"娱乐性"是其追求的出发点和票房的保证。但对于内地电影,这一"娱乐性"则是经过漫 长的时代才获得其合法性。
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界有过一次声势浩大的"软""硬"电影之争论,即如何定位电影的性质,它应 该是"娱乐"的还是"启蒙"的。选择和论辩背后,是两套不同的政治话语、不同阶级利益的交锋。"娱乐论的欲 望是变成好莱坞式的成功的商业电影,供中国人娱乐,娱乐论也提供了对于中国人世俗生活的想象;而启蒙论则试 图将电影变为教育和启蒙的最好的工具,供中国人觉悟,它提供了中国人的理想超越性的想象"①。在当时救亡图 存的时代语境中,开始崛起的左翼电影人自然占得上风。而且自此以后,中国电影确立了以左翼的"启蒙"为标准 为的价值取向,娱乐性电影成为不被赋予正面意义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到了80年代,
Christian Louboutin,在"艺术片"与"娱乐片"的冲突中,还可以听到半世纪前这场争论的遥远回声。
其实娱乐论的电影主张并非先天不足,元气虚弱。电影这一晚近的艺术品种自诞生起,无论是法国还是美国, 都被视为赚钱牟利的新行业。它是工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比如在美国,19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因为这一产业 收益高而竞争激烈,才有爱迪生建立试图垄断电影产业的专利公司,迫使其他制片人只能跑到山高皇帝远的边境城 市拍片,才有了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的出现和繁荣,才有了其后各色浮华艳丽的光影幻梦。可以说,电影先天的 和娱乐性、和消费有着骨肉亲情,因此它更多具有着"软性"的特质。只是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这方水土决 定它的生态不可能如此单纯--中国当时正处于巨大的现代性焦虑之中。主权沦丧、积贫积弱,亡国灭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西方已经进入 现代社会之时,我们却眼看要被抛出这个世界。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高调提倡休闲娱乐自然是缺乏合 法性的--国家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合法地位,个人的自由权力和的欲望满足又如何可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前者是后 者的必然基础和保障。此时再说什么电影是"眼睛吃的冰激凌,心灵坐的沙发椅"②似乎无异于那位"隔江犹唱后 庭花"的唐代商女了。当然不独电影,其他的艺术门类,象文学、音乐等,也都统照在这个巨大的时 代命题之下。
深入来看,这场争论的双方的姿态都是现代性的,反映的都是中国现代性的诉求,现代性既包括建立起一个统 一的、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层面,它同时包括个人主体的自由、个人权利和空间的实现,即现代国民身 份实现的层面。"启蒙论"可视作前者意义上的现代性,"娱乐论"则为后者意义上的现代性。二者之争就是现代 性中世俗的个人欲望满足诉求与精英的民族国家诉求之间的冲突。只是在实现两种诉求过程上,只有先建立国族的 合法性身份,才能建立个人完整的国民身份,才能谈得上个人的权力和欲望的满足。是可以给眼睛吃上冰激凌,但 是要到我们不再是一个身份残缺者的时候。
新中国建立的前三十年,虽然独立的主权身份早已实现,不再是焦虑的内容,但国家的发展空间一直不容乐观 ,热战冷战之间,经济基础和安全威胁须臾未能让人高枕无忧。与此相应,个人的空间,娱乐的可能,欲望的满足 都必然受到压抑。直到经历80年代中国再次融入世界,到90年代得到了平稳高速发展的机遇,中国以一个全新 的形象呈现于世界时,娱乐的诉求才真正开始变得合法,以娱乐性为主的大众文化才开始高歌猛进。只是社会变迁 的速度常常让人目瞪口呆:这个刚刚合法的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在今天已经无孔不入渗透进个人生活的全部空间, 塑造着改造着这个时代,在一片餍足的后现代狂欢中,人们分享着由它带来的"剩余快感"。 "娱乐至死"的说法已经被舶来形容当下的中国社会了,而这一切只经过短短的二十来年。
所以今天"贺岁片"的大行其道,看起来似乎自然而然,背后却有着重大的时代命题内涵。再回首当年的"软 ""硬"之争,是否有恍若隔世之感?
二
中国贺岁片第一人冯小刚说过:"……贺岁片,关键是要摸准观众和市场的脉,
Nike Kobe。"③电影一种需要较多资金投入,其运作当然要按照商品逻辑来进行,
Nike Lebron Shoes,要对市场的定位准确。但作为导演,今天可以毫无忐忑地承认观众对电影的决定性,这本身也是意 味深长。
何谓"观众",是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样的目的来看电影,电影又该在怎样的层面上定位对观众的影响,是纠 缠着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电影的问题,困惑、矛盾和分歧从未停息。电影的受众面大,形式直观理解起来容易,文化 门槛较低,这些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麻烦。在最初,早期中国电影和西方的情形一样,投合的是城市中小市民 的口味。这是作为商品的电影的必然选择。投资要有回报,只有大都市中有足够的人群和相对的闲暇来支撑票房。 都市的市民脱离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眼界有所开阔,精神和情感有相对更丰富的追求,但日常的生活还是 非常琐碎平庸,刻板成规,他们希望能从文化产品中得到些许细腻的慰藉和宣泄,能够让他们在缠绵哀怨的故事中 暂时逃避世事,满足地体会片刻的感伤和幻想。所以那些旧有的通俗文学,象鸳鸯蝴蝶派,象林译小说,都是市民 的休闲必备。这样早期电影出现后,以生存计也必然要向他们的审美趣味靠拢。侦探片、爱情片、武侠神怪片就成 为当时几个热门品种,市民们也会去为了一部流行的电影挤得摩肩接踵。正是大量早期的市民观众,喂养者中国电 影,推动着它的发展壮大。--这其实是电影无法拒绝的宿命。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火遍全国,三年内连拍18集,万人空巷,造成电影界一时 风靡的武侠神怪热。但最终因"提倡迷信邪说",被国民党政府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下令查禁。而茅盾先生对这部片 子认识更非常深刻,他批评这部票房巨片"一方面,这是封建的小市民要求'出路'的反映,而另一方面,这又是 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④是给那些对现实不满的小市民一种虚幻的安慰,巩固了封建势 力的统治。--电影对观众的反作用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从中可能引发出重大的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命题。
正因为电影可以反向塑造观众这一问题受到极高的重视,中国电影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童年后来遭到不断的清 算和抨击。直到80年代电影史的表述中,其商业化也一直是一种罪过。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只有思想的进步和 品味的纯正才能保证这个行当对观众的"健康"影响。这种思维定势源头来自三十年代。进步的左翼电影崛起时, 开始进行由屈就迎合市民观众向引导教育观众的转变。随着左翼电影渐成主流,这样的观众论也就自然主流化了。 但启蒙的革命性影片同样必须面对事关生存的票房问题,于是在具体操作中,左翼电影就有了微妙的调整:在政治 性强调的同时,也注重融合市民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剧的模式,也开始站在市民的立场上来讲述故事。到了新中国 成立之后,"十七年"中电影不再是一种产业,而是文化宣传事业的一部分,成本与票房都不再是考虑的问题。电 影成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工具,观众也成了来接受教育的"人民群众",不再是过去的市民大众了 ,电影与观众的关系才真正倒转过来。但即便如此,电影的生产者们由于之前多在上海开始电影生涯,深深地受到 了好莱坞的影响,在当时的很多影片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引用好莱坞的风格和模式,而这些无疑又是在向来接受教 育的"人民"送上熟悉的娱乐时代景观。不过这种将电影"软性"和"硬性"的缝合也常常受到批判,因为干扰消 弱了影片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一直到了90年代,当社会一步步走出计划经济,电影一步步部分回归商业属性时 ,
Air Jordan,观众问题又变成了电影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
Timberland,如何让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又成了一段时间热议的难题。然后才有了一系列影响到今天的电影政策的调整,从 引进好莱坞大片到发展本土大片,从引进香港贺岁片到发展本土贺岁片,只为了如何能更多的赢取观 众的芳心,
Nike Air Pippen 从不在大庭广众前抛头露面。兜兜转转几十年,重又回到电影最初的位置上,电影生存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城市中的市民群体。
但,这一回归意义绝不是简单回到历史原点,而是历尽沧桑后站在更高平台上的澄静,是走过艰难百年后的舒 展。今天人们已经有足够的自信,放心生产这些有着巨大诱惑、让人沉迷的光影梦境,而不再让电影时刻背负着沉 重的政治职责。能够坦然地回归电影的商业本性和娱乐功能,是社会生态和心态的宽松使然,更是今天再度崛起的 中国使然。
三
那么,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走进已然非常舒适甚至不乏豪华的电影院,他们又怀着怎样的心理预期,希望 看到些什么呢?尤其是在新年来临,充满辞旧迎新气氛的时候?冯小刚拍出了内地最为成功的贺岁片,通过解读他 的电影就能得最可信的回答。那就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梦想。
1998年,《甲方乙方》上映。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就是"造梦"。如果说电影本身就是人类的"梦工厂", 那这部片子可谓"梦中之梦"了。它紧扣当时的社会心理,将观众隐含的期盼做了最直观且夸张的呈现。在九十年 代后期,经历了一段高速的发展时期,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给人们提供了对于中国新的想象,也提供对于自己 新的想象。都市中的生活依然紧张忙碌,也许还不乏刻板,但人们不会再仅仅感慨生活的平庸琐屑,只求在影片中 得到片刻的抚慰和发泄了。生活已经给人们展现出更开阔的空间,人们有权力为自己的明天打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这时,《甲方乙方》恰到好处地出场,它给了影片中人物们一个轻易即可圆梦的美妙设计,同时也给现实中的观众 们一份可以超越平庸,可以勇敢拥有并实现梦想的美好暗示。
1999年的《不见不散》,冯小刚干脆将梦想空间扩张到极致,直接登陆到地球对面的美国。两个中国年轻 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自如地在这片土地上飞扬青春,
Timberland Boots,丝毫没有认同的危机和身份的焦灼。这部片子轻松地告诉人们,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可以是自 己的舞台,
Nike Zoom Kobe,年轻人的梦想没有边际。不会患得患失,不会顾此失彼,如何方式生活全部由自己来决定。"不见不散"的是相 爱者的情缘,"不见不散"的更是对梦想的确信。
对这一主题最隐蔽但最深刻的表达就是2005年的《天下无贼》。尽管这部片子有些悲情的结局与以前的喜 剧风格稍异,但他集中地传递出冯氏贺岁片中对梦想的建构和确信。傻根就是这个梦想的承载者。他朴素执着地相 信自己劳动的回报,相信对未来的梦想不会受到破坏。他的善良和纯真也真的保佑了他,傻根不知不觉中经过人生 中凶险关口,在酣然入梦中驶向美好的未来。"这正是新的中国梦的最佳象征……这个新的中国梦是一个成功梦, 一个拼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一个充满希望的梦"。⑤
即便是2000年的《没完没了》,一个展示了小人物尴尬生存的喜剧中,这个没钱的小人物也还有歪打正着 传奇般获得的爱情,还能自如的将大款戏弄得狼狈百出。在2001年的《大腕》中,也能看到哪怕不切实际的梦 想也能创造出匪夷所思的现实。
每当新的一年来到,人人都会在心中给自己一份祝福,一份企盼,希望在未来梦想能够真的照进现实。此时一 部满载梦想铺面而来的贺岁片登场,它在观影者心中激起的共鸣与感奋是不难想象的。不能仅仅将它的成功归结为 喜剧结构或明星效应,真正的成功保证还是它对这一新的时代心理的把握和呈现。
百年的中国电影,似乎很少有时候给人们提供一个充分的空间来做梦,这是因为中国本身就没有做梦的空间。 而现在,中国做梦的空间,中国人做梦的空间都展开了。这里又一次看到了电影与时代精神的共振,与国家命运的 同构。
年年岁岁,人们习惯了在此时走进电影院,嚼着爆米花地品评那些为节日定做的贺岁片时,这一闲适时刻的背 后已然掠过了多少复杂的记忆。走出电影院,不管满意也罢,失望也罢,这顿新年的视觉大餐,都是今天全新的中 国才能拥有的,才能享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