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怎样读书,怎么思考?
(2011-01-23 10:41:54)
转载
标签: 读书大学思考校园分类: 岁月的痕迹
郑也夫,社会学专家。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无党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传授。著有《走出 阶下囚窘境》《代价论》《信赖论》等。郑也夫是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 生以其奇特的态度,看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剖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实 在问题。
大学的教育要教什么,我以为简略地说,就是教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延展一下,像我 的学科――社会学,还教怎么做社会考察,天然科学则要教大家怎么做试验,这样加起来就是五件事了。后两件事 我不预备在这儿谈,有些我也不懂;有些说起来时光不够,比如怎么写论文。所以在这儿就谈两件事:一是怎么读 书,二是怎么思考。其实这倒应了孔子他白叟家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就是在为这两句话做 注脚,谈谈详细来说怎么读书,怎么思考。
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我觉得我所见到的情形,无论小规模还是大范畴,都不怎么令我满 足。全部来说,和其他民族比拟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不太爱读书。对此我和很多人交流过,和在外面做教学、 做学生的人都交流过,大家有个独特的断定:中国人不太爱读书。虽然我们受教育的均匀程度低于西方发达国度, 但是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了,所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比其他大国少不了很多。但是从图书的销售上看,我们和 人家相差很多,我们的畅销书都不能称其为畅销书,畅销书都要达到几十万、上百万,我们这样的畅销书简直没有 。一些好书,包括一些国际著名的著作,在国外动辄可以卖几十万册,在我们这里只能卖一两万。有一本书非常好 ,叫《钢铁、细菌与大炮》,在美国卖几十万册,我向同学推举,没有一个人看完不说好。但这本书在我们这儿只 能卖一两万。再举个例子,看人家日本的地铁里,等车的所有人都拿着书看,车来了以后,上车的上 车,
perfume sale,下车的下车,很拥挤,相互把地位调剂调整,从兜里拿出书报持续看,一个车厢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站台 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对照而言,我不得不得出这么一个见解,我们不大爱读书。
人跟人不一样,不是人人都爱读书。有些喜欢做实际的事情,比如洽购员、商人,他们不一定爱读书,也未必 须要,是吧。但就连我们大学当中,就连我们名牌大学当中,我所看到的读书的情况也是很不令人满意的。我在学 校呆的时间未几,北大2年,人大5年,7年当中教过5门课;在我教每门课的时候,我把我读过的自认为很好的 书,令我冲动的书先容给同学的时候,我很少能看到同学们读书的势头令我感觉到少年老成,马上可以超过我。我 自己连高中都没读过,我插队插了八年半,进了大学以后读了一年半,开始考研究生,我读研究生时我们读书的干 劲是我们的老师们远远赶不上的。我们那时候学力是很低的,但我们热爱读书,有干劲。教书的七年来我只见到一 个学生,在我教“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发”的时候,感觉这个学生读这路书有点痴迷了,很快我读的书他差不多 都读了,我们能对上话。这以后他常常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学术刊物上对于社会学与生物学穿插的新结果发过来, 我很受益。我就遇到这么一个学生。我非常愉快,也非常失踪,这样的学生怎么就遇到一个呢?所以还是那句话, 全国高低,包括我们名牌学校的学生,我看不到他们热爱读书,这是最使我悲痛的事情。
什么起因呢?中等教导是祸根之一:我们的中等教育岂但没有激发,相反挫伤了大家的读书兴致。我们学的东 西太狭窄了,学生没有取舍的自在,只有被动地去反复,去记忆。而且,在这个过于狭窄的范畴中又强迫同学们使 劲过猛。狭小、枯燥而且用力过猛,最后造成学生们厌学。这是我首先想到的理由,这个理由我想是成破的,但是 充足吗?我猜忌。日本的中学教育也异常的残酷,据说日本的厕所里面都写了很多考题,好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最深的湖是……?筹备高考已经到了如斯残暴的水平,同学进了大学以后,第一年也是要松一松、歇一歇。可是日 本民族,包括他们高校的同学依然热爱读书,从地铁上看到的景象不会诈骗我们,足以证实这个民族热爱读书。所 以我感到方才那个理由是成立的,但绝对不充分。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们的大学教育专业化太早,而后仍是大家学 的东西狭窄、单调,同学没有较多的抉择余地。这是我料想的又一个原因。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气氛 太过功利,不看重主体本身的乐趣,不器重开发主体浏览的兴趣,这种氛围之下人们动辄要提问:这有什么用?能 帮我找工作?能帮我升官?能帮我赚钱?对不住,往往都不能。很多人类的文明精品不能帮你这个忙。当前社会氛 围急功近利、适用主义。这三个原因联合起来使我们无奈树立起读书的兴趣。我想说,即使不做学术工作,如果你 终极没有养成对读书的酷爱也是很遗憾的,我觉得你人生当中少了很多乐趣。而你如果以后想做学术,我以为是相 对做不好的。我说你最好转业。活着的乐趣不都是读书,而多个乐趣是很好的事情,固然无此乐趣也不影响你活着 ,但如果还想做知识,毫不可能做好。我相信在座的有些同学今后还想做学识,而其余的人能爱好读书也是不错的 事情。假如还有这样的动机的话,亡羊补牢,
running asics,赶快去造就读书的乐趣。
又到了快要考博的时候了,各地的学生发Email跟我联系,他们在选择要不要考我的研究生,我也在挑选 要不要带他。不是看着特别适合的人我个别泼冷水,我说你别报我了。我盼望我所培养的学生博览群书。所以在我 这儿就是要奉劝你们博览群书。因为只有经由普遍的阅读你才能够发现你自己,晓得自己读书的乐趣、研究的乐趣 在什么地方。此前我们为什么没有培养起读书乐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太狭窄,是因为让我们看的书都是服务于“ 科举”的。那么要开发大家的乐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red wing hockey,让大家有选择的自由,能接触各品种型、作风的图书,在这样宽泛的阅读当中,一个人能力发现自己的兴趣、培 养起自己的读书兴趣。一上来就太狭窄、单调,可能只有小概率的人能和这样的书目对上门路,大多数人可能就会 厌学。
在这一个阶段应该博览群书的第二个道理是早期不开发,日后你喜欢的读书范围必定是狭小的。到了40岁, 接触到了此前你没有接触过的图书、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你就可能读不下去,觉得索然无味。读书兴趣的培养跟生 理上的一些其他的爱好的养成很类似。你的食谱有多宽?你喜欢吃多少样东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营养 非常高,也并不太贵,因而西方人牛奶的摄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时段,迟早都可以喝。可我 们中国人不成,我们只有一局部人能够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泻。为什么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后天的 原因。我们胃里缺乏一种酶,小的时候多喝牛奶,就能够开发这种酶。如果小时候不怎么喝牛奶,到年纪很大时再 喝,胃里就没有能够消化牛奶的酶。读书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道理,小时候如果不开发辽阔的兴趣范围,大了就吃 力了。童子功是非常之要紧的。有一次我去哈尔滨,加入农场总局成立20周年庆典。有人接站,上了一辆小面包 车。在车上司机说:我是车队队长。多年不开车了,负责调度。今天我正饮酒呢,喝了二十多瓶啤酒了,突然来了 电话说找不着司机了,叫我部署。怎么办?我出车吧。我一听就觉得今天可是不幸了,一个喝了二十多瓶啤酒的人 给我们开车。他接着开始吹牛,说他从16岁开始开车。车上坐着的“侃爷”周孝正老师,立刻跟我们打了眼色说 没事,绝对保险,人家童子功。果然人家车开得极其利索,一点事都没有。这就是童子功。所以你要现在开发读书 乐趣,切实是够晚的了,你现在还不开发就完了,就废了,开发不出来了。
博览群书的第三个情理是,如果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太窄了,写的书没人乐意看。中国的经济学家――水平差的 不谈――程度好的经济学家和本国经济学家写的书比起来索然无味。差在什么处所?我觉得专业上不是最主要的, 最重要的是国外的优良经济学家们非常之博学。海内很多经济学家是我的友人,和我有来往,我这样一个幼年断学 的人在杂学上还要赛过他们几筹。常识面太窄了,书写得没有滋味,人家怎么能爱看呢。跟国外的经济学家比起来 ,差太多了。
下面谈一点点怎么读书。读书是要记笔记的,因为你是专业读书的,你不是爱好者,至少今天你不是。笔记怎 么做?笔记是给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笔记可以记得极其简短。家里人看不懂,老师也看不懂,没关系,是 给自己不是给别人记的。笔记实际上是一个索引,看到两个字,哦,他说的是这个观点,就行了。或者再加个页码 ,在这本书某页,日后要援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书拿来翻到那一页,就行了。绝对要记笔记,这句话你要切记 。再说一点,读书读完以后要和人交换,要常常去卖弄,跟别人吹牛。这长短常好的,这样能帮助你记住书里面的 东西。你给人讲的时候你可不是拿书给人家念,会人不知鬼不觉地加进你的思考,至少加进你所强调的东西。这样 有助于将书中的内容跟你的思想融合。你当时能从头脑里拎出什么东西来,确定无意识中进行了筛选,那是你最喜 欢的东西,你喜欢的东西你才干紧紧地记住。读书能正确理解更好。实在准确理解谈何轻易,巨匠的徒弟们一贯都 是有不合的,谁的看法最正确啊,很难说。理解得正确也好,有一点误读也不要紧。读书最大的播种是开发你的心 智、开发你的思想,读了以后跟作者的意识完全一样,第一没有可能,第二也没有意思。要都是这样,人类的思想 就不会发展和拓宽了,一个好的思想激发了出色的少年,他们受到激发以后将这思想略微变异了一下,思想就是如 此发展的。所以主要的是受书的启示产生一些新的念头,是不是正确理解不是最重要的。读研究生的时候一年应当 读多少书呢?我想得七八十本,当然不算过手的。过手的书要到达一百多本,通读的要七八十本。七八十本能够包 括小说的,包括你个人的一些特别的喜好,比如你喜欢的诗词,都可以的,但我想一年读的书总得要七八十本。不 读七八十本书你算干什么的?你不是职业读书吗?
读书就说到这儿,下面转向另一个主题:思考。社会迷信是什么?社会科学是一个个解释体系,解释我们的社 会,解释我们的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的义务是解释世界,我们的任务是改变世界。我们这等侏儒没有这种雄心 壮志,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我认为我所要做的事件可以做好已经很不错了,那就是解释社会。我们即便能改变这个 社会,影响这个社会,也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于我们不该抱那样的奢望。我不想极大地转变世界,我不信任极大地 改变世界当前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美妙的世界。我只能抱着缓缓来的这样一种立场,这就是我跟马克思的不同, 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能做一个所谓哲学家、所谓侏儒,去解释世界。再者,这也是我的角色决议的,有的人的角色可 能更直接地影响社会,比方政治家、官僚,乃至大商人,而我只是一个学者。你们当中的很多人日后可能也只是一 个学者。我们的角色就是要解释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解释并非不是一种参加,解释并非不能影响这个社会,然而 你也不要对解释抱以过大的冀望,认为它会很快影响这个社会。不可能的。我们的使命就是解释这个世界,那么我 们怎么发育出解释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学会思考。
我说要从解释你身边的生活开始,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思考,要学会解释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疑团。 你要对你周边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问为什么。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龄人不一样,你除了活着以外还会时常好奇 和发问:哎,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们的好奇心,可以诱发我们去思考、去解释。比 如家里的状态,你来到世界上的最先目睹最先感触的小环境;比如你支属的谋生之道,他们靠什么活着;他们怎么 有的人下岗了;他们之间是有差异的,在职业上,在社会位置上。在你记忆中你的家庭花费在这二十年来的变更, 这种变化怎么样产生的,和大社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故事会更多。因为一个村落中已经发生了 极大的分化,在乡村会目击不拘一格的生存方法。在城市互相干起门来,相互懂得很少,在农村因为有很大的透明 度,你从小就会接触到很多的纠纷,你会看到分家,看到村落政治,看到要选举了,村里人在争取权利,这是城市 里的少年绝对看不到的,你不想看都会不知不觉地听到看到。现在你来到学校了,周围的日常生活仍旧有望成为你 的思考对象,
red wing shoes。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机,为什么要有手机呢?座机解决不了你的信息沟通?说手机方便,真的有那么多要紧 的事没有它就不成,没有的事。可能发***真的很方便很便宜,但便利、廉价诱使你发了很多很多***,加在 一起钱也不少。我相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非常回味无穷,非常有揣摩头,不是像每个人张嘴就说出的那样。社 会上自欺欺人的事亘古未有,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我说要从日常生活去学会思考、学会思想、学会解释。因为日后 你要去解释社会,去解释世界,首先要从解释周边开始培养这个能力。如果你解释周边的能力远远逊色于你的同龄 人,日后你要去解释社会、解释世界,见鬼吧,你不可能解释好。
我讲的这个小标题是思考、思惟。要这样培养本人的思考才能、思想能力。当初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工作是和生 活是脱离的、割裂的,不相关的,这很遗憾。那些大思想家们的思考、研讨与他们的生活、阅历是是融于一体的。 他们的研究、他们的思想是他们生存的核心,也就是说,那不是一个营生的差事,那是另一种境界的东西。对他来 说,那是跟他的生存完整一体的,甚至于是他生存的中心。我感到这是一种很像本分一样的东西,他会应用所有机 遇,当然包含他日常生活,去发明信息,去提出问题,将生活和学术融为一体。他的很多基本感想依附于生活给他 的刺激。
再给大家说一个培育思想能力的小手腕:记笔记。读书记笔记仿佛平凡,但观察周围的事情有什么主意记笔记 ,多数同窗恐怕就设想不到了。要记笔记,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而后记笔记。那些东西是很名贵的,是 你思想成长的轨迹,你记下你怎么想的,你再想的时候就像登台阶一样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样在转圈。实 际上因为高度分工,古代人的生活接触面是不大的,甚至十分狭窄,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无比可贵的;而我们 所特殊强调的是,要从这个方面开端思想、开始思考。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两本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咱们对日常生涯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这两个货色是彼 此对比、互相增进的。你对书本理论学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察看四周的生活时有更深的理解,跟不读过 那么多理论的同龄人比起来,对生活的说明就不一样。反过来说,你对日常生活视察得越细致越深刻,积聚了许多 心得,回过火来再读那些理论著述,你的懂得同没有对生活做过细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会辅助你 读懂良多书,赞助你和一些书发生共识。由于你有感触,你对社会的诸如公正问题、正义问题有很深的领会,你的 体会跟著者的实践是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这两者形成了你的学术档案。这个学术档案越装越多,你读了多少百本 书了,你对日常生活有好多好多思考,二者融会在一起,一个人的思维学术就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成长 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