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大楼旧楼
西南大学第一教学楼重建后已投入使用。
旧楼》》
旧楼承载了无数学子的美好回忆。
2008年7月31日下午1点40分左右,有着55年历史的、西南大学最老的教学楼―――文学院大楼( 第一教学楼)突发大火,整栋楼被烧得面目全非。
如今,两年多过去,这学期开学后,同学们忽然发现,一栋和原来的大楼“一模一样”的全新“第一教学楼” ,在火灾后原址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新学期文学院的第一批新生。
西南大学第一教学楼
火灾后原样重建新生
两年前那场火让人心痛
西南大学学生林琳回想起当时那惨烈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天下午1点过,我正在文学院大楼(第一教学 楼)202教室休息,忽然听到楼上有东西坠下砸到楼板上的声音,紧接着有人下来挨个教室呼喊:‘快跑,着火 了!’幸亏跑得及时,没有同学被困在里面。”
林琳回忆说,不一会儿,4辆消防车赶赴现场进行灭火。整幢大楼共3层,后来知道,起火点位于3楼电教室 ,由于整栋建筑属于老式的砖木混合结构,每层楼的地板为木质夹壁结构。因此大火在迅速吞噬了3楼楼顶后,向 下蔓延,眼看就要侵入二楼甚至一楼。在场的每一位西南大学的师生无不心急如焚,因为他们都清楚,眼前的这座 大楼对他们而言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吴宓在此工作20多年
据西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勇介绍:“这栋楼是原西南师范学院搬迁到北碚后修的第一栋教学楼,1953 年落成,曾是整个学校的公用教室。2003年,作为文学院的办公大楼启用,总面积有3900多平方米,它见 证了西南大学的发展历程。”
原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国镛回忆说,他当年就曾在这栋大楼里就读过,
GHD IV Hot Pink Styler,“这里见证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岁月,距今已30年了。”他说,这栋教学楼里不知走出了多少对中国甚至世界文 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国学大师吴宓就曾在这里工作过20多年,《吴宓日记》大部分是在这里 诞生的。
楼内藏有3万余册珍贵文献
张勇说,原来大楼的1、2楼的西半边是文学院的资料室,1楼的东半边则是全校的汉语言文献 研究所。
“这里是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直属的研究所。里面大型成套的古籍丛书就有三千余册,算上其他珍贵的 文献资料,共3万余册。”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任苏文英说,收集这些成套的古籍丛书花费了几代人的心血,每套 价值都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一旦一套中缺失了一本,那么它的价值也接近于零。这些书从来不外借,不管是谁, 只能查阅。
苏主任说,幸亏消防人员当时抢险及时,用高压水枪奋力把火势控制在2楼,阻止其向下蔓延,使得这些珍贵 文献几乎没有受到烈火的侵害,只有少部分被楼上渗下的水浸泡、打湿。有些只是边上打湿,晾干后还能看,有些 晒干后得经过特殊方式处理才能使用。但总的来说比预计的要好。
重建后增加了安全系数
火灾发生后,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在原址对“第一教学楼”进行原貌重建。
昨天,记者在西南大学新建好的“第一教学楼”前看到,新楼外观和老楼一模一样,只是楼内的某些细节有所 区别。“建筑材料比以前更讲究,增加了安全系数。原来这栋楼是砖木结构的,现在则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 更加坚固耐用,防火性能也更好。”张勇说,以前大楼的楼梯间都是开放贯通的,
GHD IV Dark Styler,而新楼从消防安全的角度考虑,在楼梯间设了多道防火门,可防止火势蔓延,便于人员的安全疏散 。
女儿接手父亲当年设计
新楼的设计师罗小乐是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现年58岁的她曾经是洪崖洞、重庆自然博物 馆新馆的设计师。罗小乐的父亲罗裕锟今年84岁,曾是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授。曾主导、参与设计过重庆 许多著名建筑。罗小乐接到这个任务后,她想起火灾发生后,一些媒体报道,“第一教学楼”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 。而她记忆中,50多年前,父亲也曾经到北碚的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设计过一栋楼,
ghd hot pink。可父亲说,时间隔得太久了,他也记不得自己设计的是学校的哪栋楼了。
原“第一教学楼”的图纸完好地保存在西南大学的档案馆里,当罗小乐拿到当年的图纸后,赫然发现在“设计 师”一栏里,竟然写着父亲的名字,而且就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她这才知道,父亲当年在西南师范学院负责设计 的就是“第一教学楼”,并不是苏联专家设计的。
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时隔50多年后,女儿竟然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手了当年父亲 的设计。文图/本报记者 伊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