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语学院《地平线》记者采访革命烈士罗世文的堂弟罗世民。王静珩摄
江西财经大学《品》报记者在寻访后和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后排中)合影。赖 慧摄
本报北京4月5日电(记者蔡华丽 实习生戴英)“87岁的陈梓璋老人每年都要来祭奠她在‘11・27’大屠杀中牺牲的未婚夫郭重学烈士,今天 她是一个人来的,
louis vuitton shoes,陈奶奶患有白内障,
louis vuitton handbags,很难找到未婚夫的遗像,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找到郭重学烈士的遗像后,陈奶奶一边擦拭遗像上的灰尘,一边放声 痛哭。”4月5日清晨,四川外语学院校园媒体《地平线》大学生记者曹静,在微博校园(t.cyol.com )上用图文报道了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采访时遇到的感人一幕,立刻引来很多大学生网友的“围观”。一位大学 生记者说:“我们在感动中寻访那奋斗的青春!”
继首都高校50名校园媒体记者4月2日在团中央宣传部、中青在线联合主办的“永远不能忘记”座谈会上, 与英烈先辈后代、身边工作人员等共同追忆青春故事后,清明期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组织全国20个省份的26 家校园媒体,分赴各地革命遗址、纪念地、纪念馆,
mbt shoes clearance,采访当地革命前辈,报道当地群众祭奠革命先辈的情况,并实现了与中国青年报主报子报互动、与中青在线和校 媒网专题互动,以及各类新媒体线上线下互动、校园媒体彼此互动。
这次“微采访”活动使用的是以微博校园为主、相关网站支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大学生记者与受众实现了实 时互动。曹静发布的关于陈梓璋的微博被转发后,《地平线》编辑部马上补发了一条微博:“她和她的未婚夫初中 到大学都是同学,感情非常好。他们1948年暑假订婚,在自贡富顺,订婚的消息还见了报,1949年郭重学 烈士在重庆大屠杀中牺牲。”
细心的网友发现,在几位大学生记者的微博主页上,有一些微博是前后相关的,几条微博共同串成了一个完整 的故事。
4月4日17时59分,《地平线》记者何艾琳发布了一条图文微博:“62年风雨无阻――重庆市渝北区大 竹林镇的孙开建老奶奶是烈士孙一心的妹妹。1949年至今,
nike shox,老人每年清明节都会过来看看哥哥。照片为老人与老伴冯树云一起向烈士献花。”
18时39分,何艾琳用手机拍下纪念馆里介绍孙一心的文字:“孙一心,重庆人。民盟盟员。1944年经 推荐到重庆联友出版社任干事,从事进步文化工作。1948年筹建鲁迅图书馆(后改为武训图书馆)并任总干事 ,以图书馆为阵地积极传播革命思想。1949年以组织‘农村照相旅行团’为掩护,深入工厂农村学校鼓动运动 。同年6月于重庆被捕,11月29日殉难。”
21时50分,何艾琳整理完白天拍摄的照片,又发了一条微博:“孙开建老人用手抚摸二哥孙一心烈士的脸 庞,眼神中装满凝重和牵挂。”
大学生记者们用手机拍下各地的祭奠活动、采访对象,将新闻浓缩到140个字以内,实时发布到微博校园上 。他们利用微博校园平台,以“微消息”、“微特写”、“微系列报道”等“微采访”体裁,用即时传播的方式报 道各地的清明祭奠活动。
虽然每条新闻的字数都有限制,大学生记者们还是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特殊的“采访”。河北大学《红色战线 》派出17名大学生记者报道西柏坡3000多名中小学生举行入团、入队仪式以及参观西柏坡纪念馆的活动;湖 南大学《湖大青年》组成60人的报道团,全方位寻访挖掘清明祭奠先辈的新闻故事;湖北中医药大学《杏林》杂 志社的记者出发前,开了21次选题策划会;广州大学新闻中心记者团采访广州市民用不同方式祭奠 英烈……
对这些大学生记者来说,他们不只是采访,还走进纪念者的队伍,参与祭奠先烈先辈活动。
“革命前辈的伟大精神与光辉足迹,无论何时都散发着耀眼的红色光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采访结束 后,天津师范大学《继之青年》的大学生记者如此表示。
“‘清明祭先辈’活动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遗志,还是激发了我们立志报国的热情?让 这种热情深入‘骨髓’,并把它转化为同学们日常有意愿的行动,这是我们校园媒体应该做的!”《红色战线》大 学生记者李振说。
截至4月5日24时,微博校园里“清明祭先辈”微采访有价值的话题已超过3100条,并以平均每分钟5 条的速度增加。在中青在线“永远不能忘记”专题页面上,已有近千万人次给英烈献花,留言近2. 5万条。
(编辑:SN009)